“起来,起来,起来……”伴随着雄伟的国歌声,10月10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新生开学典礼暨开学第一课举行。全院师生立足当下,放眼世界,展望未来。
开学典礼在执行院长唐明的主持下开始,全体师生起立奏唱国歌。
随后,校长李元元院士发表讲话,他指出未来技术学院是面向未来的,是开创未来的,未来前沿技术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未来技术学院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指出学校一方面着眼于“大工程”、“大健康”所需要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进行超前布局,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不仅可以弯道超车,还要实现直道超车,培养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
他强调未来技术学院的学子要勇担国家使命,学校近70年的发展,为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汇聚了最前沿的学科资源,最优质的师资队伍,启动了最大力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华中大有着优良的好学传统和坚实的助学平台,未来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严格要求自己,早日成为未来技术领军人才。”李元元校长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国家对未来技术人才的期望非常热烈,看作是应对国际竞争最重要的因素,我和丁汉院长曾经为国家技术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今后我们最能发光发热的地方,就是为国培养人才。”
李元元校长寄语未来学子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积极向党靠拢,争取早日站在党旗下,不断传承和弘扬华中大“党旗领航”的红色基因;要有宽广的学科视域,抓住自身成长成才的发展机遇,努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前瞻意识以及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打好基础,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在未来技术学院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院长丁汉院士为同学们开讲开学第一课,他表示:“未来技术学院是面向未来,以发展创新科技为核心要旨的学院,我们认准未来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渗透下的多学科交叉的智能制造技术”。他从共融机器人的角度列举了从智能制造如何渗透到国家安全,人民健康的生产生活中去,以案例为基础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未来技术中的学科交叉情景。他嘱咐同学们在求学期间,要读好书,打好专业基础,既要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形成一个相互合作、相互欣赏的团队氛围,也要加强体育锻炼,只有有强壮的身体才能为国工作50年,才能在科学道路上披荆斩棘。他指出办好未来技术学院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更离不开在座各位的努力奋斗。当下正是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也是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阶段,希望同学们早日成为发展我国未来技术的核心力量。同学们纷纷表示必将做好未来技术的排头兵,参与国家建设。
教师代表、新生教师班主任陈培锋教授结合43年在校学习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为同学们分享了一个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人的成长道路。他代表学院全体教师将竭尽全力带领同学们在学术道路上冲锋陷阵,也将作为同学们生活中的“大朋友”帮助大家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他鼓励学子们既要做一个专业能力可圈可点的未来人,也要做一个品味文化、追逐梦想的未来人。
新生代表未来技术学院1班刘芊月同学首先代表全体新生向老师们的欢迎表示感谢,她表示31年前,她的父亲走入华中理工大学,31年后的今天,她拿着红底金字的录取通知书走入华中科技大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未来是在座的未来。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深刻爱国情怀、浓厚科研氛围、积极进取精神深深鼓舞着每一个未来技术学院学子,在座的120位学子将传承我校优良学风,树立远大的理想,磨炼过硬的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我国打破技术封锁、探索未来前沿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她带领全场新生许下庄重的誓言:“时刻铭记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为祖国科技发展,为人类未来福祉而不懈奋斗!”
最后,李元元校长和丁汉院士向全体新生赠书,鼓励同学们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不仅要认识科学,还要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认识自己,做一个心胸宽广,视野开阔的未来人。
会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校长李元元院士,未来技术学院院长丁汉院士、校长办公室主任张耀、校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艳华、本科生院院长陈刚、研究生院院长马彦琳、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易元祥、人事处副处长刘会平、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党委书记张涛、武汉国家光电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夏松、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江,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笔锋、院长刘剑峰,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院长曾志刚、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书亭、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主任张智红、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玲、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徐书华及未来技术学院全体师生出席此次活动。
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是是教育部2021年5月批准成立的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之一,学院将重点围绕“大工程、大健康”两大核心战略方向,依托学校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五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发挥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产教融合平台和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等三大平台优势,在学院内先行建设先进智能制造、生物医学成像、光电子芯片与系统、人工智能等四个未来交叉学科方向。